赤山湖迎候鳥遷徙高峰
多措并舉守護“空中航道”
金山網訊 近日,鎮江句容赤山湖國家濕地公園迎來冬候鳥遷徙高峰。紅嘴鷗、鸕鶿、羅紋鴨、綠頭鴨、骨頂雞、蒼鷺等大批候鳥陸續飛抵,時而在湖面嬉戲覓食,時而在灘涂靜立休憩,時而振翅掠過晴空,構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,成為長江中下游地區候鳥越冬的“幸福驛站”。

棲息在赤山湖的鳥類。圖片由受訪者提供
作為“東亞-澳大利西亞”候鳥遷飛通道上的關鍵節點,赤山湖濕地的生態魅力逐年提升。最新監測數據顯示,截至2025年10月,公園累計觀測到的野生鳥類已達226種,較去年新增松鴉、鵲鴨、白喉磯鶇、藍翡翠、東方鸻等10種。其中不僅有紅嘴鷗、鸕鶿等常見冬候鳥,更記錄到東方白鸛、中華秋沙鴨、青頭潛鴨、白枕鶴4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,以及小天鵝、白琵鷺等39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。
赤山湖管委會科普宣教部部長巫詞介紹,赤山湖數量最多的三種候鳥分別是羅紋鴨、斑嘴鴨和鸕鶿。根據往年觀測,這些候鳥最早于9月從西伯利亞或我國北方啟程,一般于十月中旬陸續飛抵赤山湖,整個遷徙過程可持續至次年1月中旬。
作為國家級濕地公園和國家水利風景區,赤山湖高度重視鳥類等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工作。巫詞表示,園區安排專人每日巡查,及時掌握野生動物活動、集群情況及疫情動態,一旦發現異常立即上報。目前濕地公園內未出現鳥類野生動物異常死亡情況。在重點時期實行監測信息日報制度,非重點時期實行周報制度,并通過國家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信息管理系統統一上報。
為營造良好的鳥類棲息環境,赤山湖多措并舉保護水環境。通過每月水質監測和年度魚類增殖放流,促進水體中營養鹽以魚產量形式固定,有效降低總磷、總氮含量,維護濕地生態平衡。
此外,園區還組建專業巡查隊,持續開展濕地資源與水環境巡查保護。對保育區、生態恢復區等重點區域實行部分封閉管理,最大限度減少人類活動對濕地動植物的干擾,為候鳥棲息繁衍提供了優越的自然空間。(王維 記者 朱浩)
責任編輯:龔逍遙
